鍍前金屬的各層組成物質及其去除原則是怎樣的?
(1) 加工層與擴散層:金屬材料經過切削、研磨、沖壓、鍛造及深沖等機械加工之后,將形成與材料內部的組織、結構不同的表面層。我們把這種發生狀態變化的表面稱為加工層,而把加工層組織和材料組織呈摻雜狀態的層帶稱為擴散層。加工層的厚度隨加工方法或加工狀態的不同而不同,,一般都非常薄,要想在金屬與鍍層之間形成金屬鍵,必須將加工層與擴散層清除干凈,通常采用的辦法是弱酸浸蝕。
(2) 氧化物層:隨著金屬的種類及其加工與儲存方式的不同,其表面氧化膜的組成與結構也不同。下面以鋼鐵為例來介紹它的表面氧化物層的結構與狀態。
對于鋼鐵來說,它的氧化物可以分為高溫氧化膜與大氣腐蝕氧化膜。鋼鐵在熱加工的過程中所生成的氧化膜稱為高溫氧化膜,這種氧化膜成層狀分布,細致而略帶光澤,其厚度一般在幾個微米,它對基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。當熱加工溫度大于700℃時,其表面氧化物膜層分為三層,當熱加工溫度小于575℃時,其表面氧化物膜層分兩層,對于這樣的高溫氧化膜,一般將其稱為氧化皮或磷皮,一般采用硫酸除去。
在大氣中鋼鐵表面所生成的氧化物不同于其高溫氧化皮。高溫氧化皮是表面的金屬在高溫下與氧發生反應而生成的。由于氧的擴散受氧化膜的阻礙,由外及內金屬氧化物的氧化度是逐漸下降的,這種膜也可以看成是金屬的原位轉化膜。由于這種膜比較致密,所生成的高溫氧化膜對進一步的腐蝕有阻礙作用;而鋼鐵在大氣中的腐蝕所生成的氧化物沒有氧化皮的明顯分層,是移位生長的,所以它的組織是疏松的,所生成的氧化物對基體的進一步腐蝕沒有阻礙作用。
(3) 灰塵層:這里所說的灰塵是指附著在金屬表面的細微顆粒,其粒徑在0. 01 um與數微米之間。
灰塵一般可分為非導電型和導電型兩類。前者包括由拋光劑產生的灰塵、磨料顆粒。如碳、硅以及由浸蝕或酸洗后產生的表面化合物等無機物質,這類污物可用陰極電解法或陰陽極電解法清除。后者主要是布輪拋光和磨削過程中產生的金屬粉末,這類污物的去除不能采用陰極電解法,而是采用陽極電解的方法。另外使用質量分數為70%的鹽酸浸漬,可以降低污物的附著力。
極性強的污物與材料表面黏附牢固,用毛刷、鋼絲刷等簡單工具擦刷可以除掉,而用電解法卻難以從表面上除去。在自動電鍍裝置中,不可能把用毛刷、鋼絲刷之類的手工操作納入工序中,而應從改革易生成污物的工藝人手,避免附著污物的工件進入電鍍生產線。
我公司興化市亞泰化工有限公司推出了CA-2000電鍍硬鉻新工藝,大大降低了客戶的生產成本,提高了加工品質。CA -2000電鍍硬鉻工藝所得的鍍層性能(包括鍍層外觀、光亮度、硬度、耐磨性能、耐腐蝕性能等)均達到甚至超過其性能。
其他技術問題請垂詢硬鉻電鍍添加劑生產商400-928-1599